新闻资讯

华服溯源 | 暖心“褙”至 • 优雅天成


今年的冬意姗姗来迟,但渐寒的朔风却丝毫不减威力,执着地催人添衣。在下一个春天来临前,不妨拥抱一袭能够抵御寒风、拢住暖意的褙子,从容地踏雪寻梅,赏玩时移景异、四季变迁之妙。


瑶台步月图页


褙子,起源于隋唐,兴盛于宋明。关于褙子的形制源流,学界仍有一定争议,目前,半臂起源说和道衣起源说是获得较多共识的假说。


或许是褙子在领口样式、袖口宽窄和整体长度、侧方开衩长度等要素上的多变性,让它的起源难以定于一尊,但也正因如此,它才能广泛地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欢迎,成为华服中兼具视觉美感与日常实用的重要一员。


钱选 招凉仕女图


有宋一代,褙子已从早期的平民装束演化至被时人广泛接受的服装,成为宋代妇女的典型装束。由领型分类,褙子可分为直领对襟式、斜领交襟式、盘领交襟式,其中直领对襟最为盛行。长度不等,由及腰到过膝,乃至垂地皆有,平民妇女倾向于选择利于活动的短褙,而宫中后妃等地位较高者,则会穿着长款,展现纤长雅致的形象。


褙子的裁剪亦颇有文化意蕴,其版式设计前后、左右对称,形成“十字型”平面结构,在裁剪过程中浑然一体,避免了原料浪费,颇有道家尊崇自然、去奢尚简的风范;开衩则有至腰、至腋下和不开衩三种,能够分别满足活动性、透气性和保暖性的需求。

金雯 宋代女子褙子平面款式图


南宋歌乐图


南宋传世绘画《歌乐图》为今人提供了一扇认识褙子的直观窗口。画中九位女性乐师皆身穿红色窄褙,或手持乐器,或整理仪容,或与童子交谈,秀丽而生动。她们所穿的褙子皆是对襟直领,上无系绳或纽扣,以衣袖相连的裁剪方式使其自然披附于肩。靓丽的红色搭配领部绵延的金色纹样,以及作为装饰的团状金花图案,低调中不失宫廷富贵之感。修长的褙子在视觉上形塑了高挑纤瘦的身形,将宋朝内敛清秀的美学款款展露。



雲照漢唐基于传统褙子设计,

以喜庆明艳的红色为基底,

搭配高质量羊绒,

为您奉上一袭冬日的暖意。



芳菊旧雁逐秋去

腊日新符伴雪来

稔雪绒


仿佛北国的大雪静静飘落,留下一片厚实而温暖的雪被,在年节交替的时刻,稔雪绒正如那预兆着丰年到来的吉庆之雪。


柔软温暖的羊绒大毛条环抱着衣领和袖口,既能抵挡住寒意的侵袭,也增加一份贴心的喜庆。简约大方的版型尽显优雅雍容气质,可作为礼服、襦或衫的外搭穿着。


无论是在冷峭的室外遮挡寒冷,还是展示在温暖的屋内,稔雪绒皆能吸引无数欣赏的目光。


暖衣拂拭朱栏雪

曚日漫徊玉骨竹

时晴雪


如是朱栏覆薄雪,抑或红梅迎霜姿,又仿佛快雪时晴之际的冬日暖阳,时晴雪总会在冬寒之中带来温情的暖意。


甄选来自安哥拉山羊的马海毛,保暖舒适,弹性十足,光泽独特,白色毛领与红色衣身相得益彰,拼色大胆鲜明,却仍旧浑然一体。挺拔的翠竹以刺绣为媒,装点着衣襟一隅,岁寒之友的气节与佳人优雅的气质相映成趣。


感触三冬之暖,

皆因有“褙”而来。

愿这份千年来源远流长的秀美与温软,

伴您迎来崭新的春天。




*引用来源

上海博物馆 南宋《歌乐图》

故宫博物院 南宋《瑶台步月图页》

艺术中国 《何事秋风悲画扇:咫尺方圆间的艺术》

金雯《宋代女子常服造型研究》

李布一,胡晓东,陈海英,等.宋代女装褙子结构的现代设计应用研究[J].辽宁丝绸,2024.

胡晓,岳满,李超德.《瑶台步月图》中褙子形制考释[J].装饰,2024,(08).

许又文.宋代女装服饰褙子的研究及其可持续创新设计思考[J].服装设计师,2024,(01).

应鑫,陈敏之.南北宋女式褙子的比较研究[J].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,2022.

卿源,梁惠娥.宋代服饰“褙子”的形制及其功能考释[J].丝绸,2021,58(05)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