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仙二十四首 其十五
(唐) 吴筠
招携紫阳友,合宴玉清台。
排景羽衣振,浮空云驾来。
灵幡七曜动,琼障九光开。
凤舞龙璈奏,虬轩殊未回。
幡,充满了仪式感和神秘感的存在。那在风中飘扬的幡,或许能引起人们的一番玄想,那是慧能“非风动,非幡动,仁者心动”的妙语真言,也是司马相如“乘绛幡之素蜺兮,载云气而上浮”的逍遥仙风。
在中国,幡的历史源远流长,或可追溯至春秋时期。待到汉朝,“幡”已经大量出现在了历史文献中。它被运用于多种场合,或是在大臣出行队列前作为标志,或是于天子身旁用作仪仗;在战场上,幡则可以起到与令旗类似的信息传递功能。
菩萨像长幡
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,印度佛幡与中国传统之幡在形制和内容领域产生交融,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传统佛幡艺术。
幡画是佛幡艺术的重要部分,它不仅是庄严的贡品,也是美的所在。幡画题材多与宗教相关,如各种佛像、菩萨像、天王像、金刚力士像,也有诸多以佛教故事为蓝本的画作。
花鸟也是幡画的主题之一,石榴、牡丹和宝相花绽放着富贵吉祥的尊容,神鸟展翅在香风中飞翔,呈现出一派平和雍容的景象。
花鸟纹幡(局部)
宝相花纹幡
美是人间共通的语言,它总会翻山越海,同有缘人相会。有唐一代,无数精美的器物、绝伦的艺术和玄妙的经义伴随强大的文化辐射能力传入周边国家,而奈良正仓院,便是大唐之风流行世界的明证。
夾纈絁幡
正仓院内,千年前的夹缬絁幡静静沉睡在时光深处,等待着属于它的机缘。尽管在岁月无情的变更中仅留下了令人惋惜的残片,但它的颜色尚未褪去,在这段坪界的残片上,橙红色的宝相花仍旧生机勃勃地绽放,翡绿的枝叶长久地舒展,一对灵动的鸟儿在花丛中徜徉。成住坏空之中,它们或许见证了许多盘桓的梵音,倾听了无数虔敬的祈愿,若这花鸟有灵,或许也愿意向人们献上祝福和佑护。
酡颜伴英醉晴暖
藕色同蕊眠晓阴
雲照漢唐赓续花鸟的祥和与隽永,化为优雅的花鸟韵,即使千年时光徐徐流过,岁月的吉光片羽仍明艳如新。
唐时的佛具禅意与现代的生活意趣于此交汇,如同一场古典美学的轮回新生。进口欧根纱打造清透舒适穿着体验,温婉藕色衬托鲜活纹样,柔美与生机自然合一。
仿旗袍上装联结连衣裙阔摆,会通挺拔与袅娜,配以蓝色镶边与金黄云纽的明式方边立领,简约而温暖。
汲取千年美之精粹,以时光为底,色彩为经纬,织就一份由古至今,始终不渝的体贴适意。恍惚前尘梦中事,芳丛不改,鸟鸣如旧。
*部分图文来源:
正倉院 《夾纈絁幡 第126号櫃 第149号 其2》
故宫博物院 《菩萨像长幡》
马宇环.敦煌唐宋幡画研究[D].南京艺术学院,2023.
范亚秋.日本正仓院藏上代染织佛幡研究[J].敦煌学辑刊,2022,(02):139-148.
《西域美术·吉美博物馆伯希和收集品.2》